托姆斯基廣場 ~ 古城的心臟
2011.09.12
行程:托姆斯基教堂(管風琴音樂會)、黑貓之屋、佔領博物館 Museum of Occupations
餐點:Ķiploku Krogs 大蒜餐廳
被我們稱為里加大教堂的托姆斯基教堂 Rigas Doms
就位在托姆斯基廣場上
"托姆"在拉丁語裡是 聖殿的意思
這教堂在 1211 年開始修建長達 500 年
綜合了13 ~ 18 世紀融合了早期哥德、巴洛克、羅馬風格
屬於基督教新教
正在整修的里加大教堂
教堂內的管風琴目前是世界第四大的管風琴
當初 1882 年建造時卻是歐洲最大的管風琴
共有 6718 根管子
最短的才 13 毫米、最長有 10 公尺
如此大的懸殊奏出音色優美的歌曲
而今天我們很幸運的可以聽到管風琴的音樂會 Ls.5
音樂會門票
因為距離音樂會開演還有一段時間
剛好可以逛逛這個著名的主教堂
教堂內的中庭沒有特別的裝飾
只有一些極簡單的花圃
走在其中感覺舒適輕鬆
教堂內的中庭環景圖
牆上精緻的士兵雕像
托姆斯基教堂歷經 500 年的興建
卻也不敵二次大戰的摧毀
在中庭周圍的建築物迴廊中
我們看到了歲月的痕跡
其中也包含了在 1985 年退役的風信雞本尊
記載著歲月痕跡的教堂
從中庭看里加大教堂
教堂內的彩繪玻璃訴說著歷史
管風琴的英姿豎立在我們眼前
教堂內的拍攝
教堂內已經有人開始架設攝影機
今天好像有個日本節目來拍攝
不然一般人可是不能攝影的
教堂內的主要走道
老實說對於管風琴非常不熟悉的我
也不知道這音樂究竟有多美
只能說它有助於睡眠
現場的聽眾倒是很多都陣亡了
而管風琴的演奏
我也看不出它在彈奏
只能聽到從管子透過音箱發出的聲音
但能有機會在這裡聽到管風琴演奏
也個很難得的體驗喔
欣賞音樂會的民眾
聽完了音樂會
我們要去品嚐今天獨特的午餐
早上閒晃時搞不清楚有沒有經過的大蒜餐廳 Ķiploku Krogs
大蒜餐廳 Ķiploku Krogs
這間餐廳的店外與一般歐洲的餐廳差不多
戶外區只要搭個木板區隔
再架個遮陽傘
就讓人有很悠閒的感覺
餐廳內的裝潢讓我無法理解
一邊是歐風紅磚酒吧的感覺
另一邊比較像是日式禪風
牆上掛些大蒜做裝飾
就連桌墊也畫有大蒜的圖樣
風格迥異的裝潢
餐廳的特點就是大蒜入菜
什麼菜都加入大蒜
我想 MENU 上的每道菜
都有加大蒜吧!
點餐後剛剛在里加大教堂拍攝的日本工作團隊
也來到這間餐廳用餐
可見這間餐廳應該真的很特別吧!
認真研讀 Menu 中...
不管怎麼樣
來這裡不嚐嚐 Kiploku Kroga Alus 大蒜啤酒怎麼行(Ls1.6/300ml)
樺仔還沒有在中午喝啤酒過
今天來破例一下
Kiploku Kroga Alus 一上桌
就可以看到啤酒泡沫上滿滿是蒜泥
可是那串插在啤酒裡的東西是啥勒?
趕快拿起來看看
天啊...竟然是雞屁股!!!
原來拉脫維亞人也知道
在台灣很多人喝啤酒一定會配鹽酥雞和雞屁股
真的是啾甘心
不過樺仔不敢吃雞屁股勒
這下可怎麼辦才好???
"好里加在" 這一切都是個美麗的誤會
那上頭插的是一顆顆的蒜頭
就說拉脫維亞人真的知道
台灣很多人吃鹽酥雞喜歡吃老闆免費送的整顆炸蒜頭
什麼都硬要扯上鹽酥雞就是了
當"雞屁股"遇上大蒜啤酒
再來就是餐前麵包、沙拉
還有義大利麵等等
老實說事隔已久
味道怎麼樣我通通忘記了
但是我很不愛吃歐洲的黑麵包
這點我絕對不會忘記
至於有沒有大蒜味
我可以說 ~ 當你已經喝了大蒜啤酒之後
其他東西有沒有加大蒜
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看起來份量不多的餐點
接下來是千層麵和白醬管麵
一道叫做鰈魚的奶油料理
還有大蒜做的甜點料理
主餐味道其實都還算OK
印象中是沒有地雷的
甜點可就妙了
即使加了大蒜在裡頭 (事後才知道)
我依舊只吃的到甜點的香味
白醬餐點 & 大蒜甜點
查了一下阿玖先生寫的
原來這甜點是重頭戲
說真的 ~ 我不知道這些甜點有加大蒜
大蒜芭菲蛋糕 (Ls 2.8)
麵包佐香檳草莓湯 (Ls 2.6)
我喜歡這草莓湯
勝過今天的大蒜啤酒
但也託這啤酒的福
讓我吃不出午餐這些料理添加的蒜味
吃了約 Ls.40 昂貴的一餐後
我們要去消化消化
尋找一隻在里加古城裡赫赫有名的黑貓
好大一間日本料理店 Menu
日本神戶 和 拉脫維亞里加 是友好城市
難怪在這裡看的到日本料理
昂貴飾品店的櫥窗 ~ 俄羅斯娃娃
來到拉脫維亞想買個可愛的俄羅斯娃娃
畢竟我親眼見過的俄羅斯娃娃都不是很優
大部分都走搞笑路線
做的偷工減料很好笑
或者有點鬼娃娃的 fu
我在里加看到兩尊很溫馨的老夫妻俄羅斯娃娃
在早上黑頭宮旁禮品店看到的
老婆婆提著裝滿麵包的麵包籃
而老公公除了戴著眼鏡之外我不記得他的動作
這對俄羅斯娃娃讓我覺得很新鮮
可是價錢讓我退卻
隱隱約約記得是 Ls.50 甚至更高
很漂亮的建物 & 小行會會所
看到了雕刻細緻的建物後
經過大小行會會所轉個彎
差不多就到了黑貓之家
遠遠就看到一隻弓著背站在屋頂的黑貓
歐洲許多國家從中世紀開始
認為黑貓是不祥之物
在十四世紀時有個商人
似乎因為行為不甚檢點
而被拒絕加入德國人組成的富商行會 "大基爾特 Liela Gilde"
於是他憤而在這行會的對面興建這棟貓屋
在兩邊屋頂尖端處立了兩隻貓
並將貓的屁屁對準了對面的 Liela Gilde
以表達他心中的憤怒及不滿
左邊 Liela Gilde VS. 黑貓之屋
憤怒抓狂的黑貓
被侮辱的富商行會當然不高興
" 開玩笑 ~ 豈能容你這般羞辱 "
最後告上法院
法院只好居中調解做個和事佬
保留了黑貓之屋
但改變了黑貓的方向
以頭面向 Liela Gilde
成了今日觀光客必訪的景點之一
現今改變方向的黑貓之屋
黑貓之屋附近一個有趣的立體三面石頭 Stone Head
讓人很想來上一杯的露天咖啡啤酒座
藝術家賣繪圖的路邊小廣場
黑貓之屋附近漂亮的廣場 ~ 很喜歡這種感覺
獨特的建築物牆
小巷弄的美景 ~ 聖彼得大教堂
接著我們來到了早上的市政廳廣場
去市政廳小晃一下沒有找到廁所
廣場旁邊有座灰黑的巨大方型建築物"佔領博物館"
我們琢磨著還是進去逛了一會兒 (免費參觀,自由樂捐)
反而讓大家的心神變疲累了
佔領博物館
一上樓就看到二次大戰遭希特勒及德國納粹入侵時的海報
拉脫維亞的歷史也是很悲慘
1583年開始分別被波蘭和瑞典瓜分
1710年時落入俄國手中
好不容易1918年宣布獨立了
卻又在1940年遭蘇聯納入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而後倂入蘇聯
二次大戰被德國入侵
1944年至1945年5月
蘇聯紅軍解放拉脫維亞全境
又重新併入蘇聯
一直到1980年民族主義運動開始
1991年獲得獨立並加入聯合國
博物館裡面除了保留了當初反抗蘇聯的物品
還有一些影片及照片文字描述
包括人民瘦成皮包骨的集中營
非常簡陋木製的囚勞房模擬實體
人人心中都渴望的自由
在這裡全都沒有
而這樣一個博物館
除了讓外來的觀光客可以了解拉脫維亞的歷史
更做為當地人民永遠的警惕
現在的自由經歷了多少痛而不能忘卻
也對國家有更深切的熱愛
步兵廣場上的悲傷紀念碑 Latviesu strelnieki 1915-1920
1915~1920 組成的國民軍
這歷史看得我有點霧煞煞
總之又是一次慘烈的犧牲
看完這些讓人有點心情沉重的東西後
應該要來點快樂的行程
吃下午茶去囉